概覽
香港擁有先進的醫療健康服務,居民的預期壽命為全球最高,同時也跟許多發達經濟體一樣,未來將要面對人口老化問題。香港 65歲或以上長者人口比例,預計將從2021年佔總人口的20%上升至2039年的33.3%。
人口老化和消費者健康意識的增加,帶動了醫療健康服務和產品需求上升。根據食物及衛生局的資料顯示,在2019-20年度,香港的私人及公共醫療衛生總開支約為1,896億港元(243億美元),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的6.8%。
香港的醫療健康業可分為兩大領域,即醫療健康器材及儀器業,以及生物科技與醫療健康服務業。
香港的醫療健康器材及儀器業主要針對家庭消費市場。本港的醫療健康器材總出口於2020年增長17.5%及2021年增長7.5%後,2022年1至7月期間回落9.9%。
現代科技對醫療健康業極為重要。智能醫院及遙距醫療等領域的發展,為業界提供創新及可持續的解決方案,以應對不斷增長的服務需求所帶來的挑戰。在《2021年施政報告》中,香港政府提出在港深創科園內設立「InnoLife Healthtech Hub 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以更好地發揮香港在生命健康科技的優勢。
香港是深受生物科技公司歡迎的首次公開招股地點。根據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HKEX)的數據,本港是亞太區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首次公開招股中心,全球則排名第二,僅次美國。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為香港醫療健康業帶來不少機遇。大灣區內9個內地城市的指定醫療機構,經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批後,獲准使用已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及香港公立醫院使用的醫療儀器。
產品及服務種類
醫療健康儀器
香港的醫療健康器材業有兩個不同的市場,分別是家庭消費市場以及專業人士或機構(醫院及診所)市場。業內公司大多為原件製造商(OEM),例如生產家庭消費者使用的按摩器、血壓監測儀,或用於機構使用的橡膠、塑料或樹脂壓模等。許多香港公司還提供工程設計服務,藉此加強競爭優勢。
為降低生產成本,香港很多製造商已把生產基地遷往中國內地。不過,品質控制、市場營銷、研發、設計,以及材料和設備採購則繼續在香港進行。
對香港製造商而言,具增長潛力的產品有家用器材、衛生消毒用品、微創手術設備、整形外科設備和器材、遙距醫療產品以及為高危健康疾病和損傷而設的器材及用品等。
香港醫療健康器材出口表現
資料來源:香港政府統計處
在2021年,香港的醫療健康器材總出口上升7.5%。中國內地是香港醫療健康器材的最大出口市場,期間香港對其出口上升4.4%。香港對東盟和印度的出口顯著增加47.1%及108.8%。而在2022年首7個月,香港的醫療健康器材總出口錄得9.9%的跌幅。香港出口的電氣診斷器具(包括功能性探查檢驗或生理參數檢查用設備)上升13.1%,其他醫療儀器及設備及供内科/外科用的注射器/針的出口則分別下跌7.0及10.8%。
醫療器材大多直接售予醫院和診所,而健康器材則主要是通過本地或海外貿易公司,分銷給百貨公司、連鎖店及超級市場。
香港很多醫療健康產品都是根據OEM的安排出口,由買方提供產品規格及設計。香港製造商以高度重視客戶的知識產權和敏感技術著稱,因此近年他們越來越多參與產品設計與開發,包括工程設計、樣品製作、模具製作及品質控制。一些香港製造商還會申請各種國際認證。
除了承接OEM訂單,部分香港廠商亦設有研發部門,開發新型號及生產自家品牌產品。香港製造商會將原創品牌產品售予海外進口商和分銷商,由後者擔任代理商及提供售後服務。
服務種類
醫療服務
現時,香港共有醫院管理局轄下的43家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49家專科門診及73家普通科門診,另外還有13家私家醫院。這些醫院提供多種醫療和復康服務。
人口結構趨勢對醫療服務業有重要影響。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香港的人口在未來幾年將迅速老化,65歲或以上的長者人口比例預計將從2021年佔總人口的20%上升至2039年的33.3%。隨著香港的長者人口即將突破250萬,對醫療健康開支和醫療服務的需求將持續增加。
根據食物及衛生局的資料,在2019‑20年度,香港的醫療衛生開支(私人及公共醫療衛生總開支)約為1,896億港元(243億美元),佔GDP的比重已由2010‑11年度的5.1%逐漸上揚至6.8%。
科技提供創新及可持續的解決方案,幫助醫療服務業應對服務需求上升帶來的挑戰。2021年1月,香港中文大學醫院(CUHKMC) 正式投入服務,是全港首家全數碼化的智能醫院。該醫院在醫療健康程序和醫院營運方面引進多種創新技術,例如全電子及無紙化的病歷紀錄系統,以及流動資訊通訊科技(ICT)及即時數據系統,為病人提供順暢的診治服務。
生物科技
香港現時約有超過250家生物科技相關公司,當中大部分為醫療健康公司,從事的領域包括藥物、以傳統中藥為本的藥用或健康產品、醫療和診斷器材。這些公司從事產品研發、製造、巿場推廣和銷售等活動。
香港科學園是推動香港科技創新的重要一員,確立了生物醫藥科技為重點發展的五大科技領域之一,致力促進生物醫藥研究由實驗階段至商品化階段的轉化。在2020‑21年度,生物醫藥科技領域迅速壯大。截至2022年6月,在科學園內從事生物醫藥科技的企業及培育公司總數已超過160間。
科學園匯聚多家世界一流的生物醫藥公司,突顯了香港作為策略性生物醫藥研究基地的獨特地位。例如業聚器械集團推出一系列治療冠狀動脈和外周血管疾病的創新支架和冠狀動脈擴張導管,並已在中國和日本獲得歐洲合格認證和通過審批。2021年2月,科學園與英國阿斯利康藥廠攜手推出專項培育計劃,共同培育生物醫藥初創企業研發綜合腫瘤診療方案。
香港政府在推動生物科技發展上擔當重要角色。在2018‑19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政府把生物科技列為創新科技領域的四大關鍵領域之一。
醫療健康創新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健康創新是指各種全新或改善後的健康政策、系統、產品、科技、服務和提供方法,旨在改善人類健康,並特別聚焦於滿足弱勢社群的需要。
香港政府積極促進本港醫療健康創新領域的發展,並於科學園建設一個專注醫療科技研究的科技創新平台。
2020年,23家醫療健康公司通過首次公開招股在香港上市,總集資額為980億港元(126億美元)。這些公司包括14家根據《上市規則》第18A章1上市的未有收益公司,合共集資400億港元(51億美元)。
以下是香港醫療健康創新領域的其他重要發展:
領域
重要發展
遙距醫療
香港的遙距醫療服務近年加速發展。2019年12月,香港醫務委員會發佈了《遙距醫療實務道德規範指引》。並於2022年3月,就相關《指引》推出《常見問答》,為有意提供遙距醫療服務的醫生提供指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成為遙距醫療服務發展的催化劑。醫管局擴大遙距診症服務的適用範圍,涵蓋須覆診的病人。
香港政府一直積極協調中醫藥界推展各項抗疫工作。由香港中醫中藥界聯合總會統籌,為患者提供免費遙距診症及中藥配送服務,已於2022年3月22日正式接受患者報名,至今已提供超過3,700次診療。
3D打印
在香港,醫療健康領域把3D打印技術用於創建手術模型、個人化植入物及義肢、醫療健康保護設備或訂製的復康設施。例如,瑪麗醫院現時可為截肢病人製作全訂製3D打印義肢。
科學園的護康儀器創新中心於2018年3月啟用,為從事3D打印相關研發工作提供有利環境。該中心為初創企業和中小型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和實驗室設施,包括1間配備 3D 繪圖和模擬軟件及3D 打印機的產品原型測試實驗室。2020年,香港大學醫學院領導團隊獲國家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助,用於研究三維(3D)空間打印人體組織與器官。
機械人
在香港,機械人技術的醫療應用範圍廣泛,包括專業復康、手術、癌症診斷和消毒等。
成功例子包括復康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Rehab-Robotics)在港研發的中風復康訓練產品「希望之手」。該裝置於201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奪得全場最高榮譽大獎,至今已獲香港以至世界各地多家醫院、診所和大學採用。
香港是醫療機械人的研發熱點。2019年,香港中文大學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合作,在科學園成立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旨在發展有效及可廣泛應用的機械人科技,重塑多個醫學專科未來在診斷和治療技術方面的發展。中心的研發實驗室於2021年4月啟用。
虛擬實境(VR)
在香港,醫療健康業主要使用虛擬實境技術來提高復康服務和專業培訓的成效。
早在2005年,醫管局便將虛擬實境技術應用在職業治療中,幫助病人重獲肌肉控制能力。最近,虛擬實境技術還用於醫護人員培訓中。例如,醫管局轄下的九龍中聯網綜合模擬及技能培訓中心(MDSSC)便使用虛擬實境技術來提供血液配對和抽取血液樣本培訓。
另外,香港眼科醫院也已採用虛擬實境技術來進行視力障礙檢測。該技術由本港得獎初創公司艾斯數碼有限公司(Ace VR Ltd.)研發,透過提供虛擬環境,供測試者模擬進行日常活動,從中觀察及量化其視力障礙的程度。
生物傳感器和追蹤器
穿戴式生物傳感器被視為診斷病情的理想工具。生物傳感器可收集穿戴者的即時數據,令醫生得以遙距監察病人的健康情況。例如,衛保數碼有限公司(Well Being Digital Ltd.)研發了一項智能健康監測技術,並向耳機製造商提供晶片,以非入侵性方式提供高精準度的心率監測。
2018年12月,香港科技園與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納米科技委員會(IEEE NTC)舉辦第一屆醫療保健及智慧城市微納米傳感器國際研討會,匯聚全球學術界及工業界的專業人員,共同探討最新的傳感器技術。
2022年業內主要活動
為進一步發掘海外市場商機,醫療健康器材製造商及出口商等各類醫療健康企業可參加香港貿發局籌辦的展覽會、會議和商貿代表團。貿發局也不時為香港製造商舉辦考察團或商貿配對團,前往海外市場,建立新的業務聯繫。
香港的優勢
與中國內地的市場聯繫
根據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廣深港科技集群以專利及科學刊物數量計算,為世界第二大的科技集群。
為促進大灣區內的研發活動及創新科技人才流動,香港與深圳計劃聯合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其中一個優先發展領域是醫療科技。科技園位處毗鄰港深邊境的落馬洲河套地區,落成後將是本港歷來最大的創新科技平台。
對海外的中成藥、醫療儀器或藥物製造商來說,香港是幫助他們進入大灣區市場的重要門戶。已在香港上市、屬臨牀急需的藥物,以及已獲香港公立醫院採購、屬臨牀急需的醫療儀器獲准在大灣區內9個內地城市的指定醫療機構使用。首批獲批的醫療機構共有5間,分別是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珠海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廣州現代醫院、廣州和睦醫院和中山陳星海醫院。截至2022年8月19日,已審批臨床急需使用進口藥品有20款,醫療器械12款。同時,在香港註冊的傳統外用中成藥產品則可通過簡化的審批流程,在大灣區註冊及銷售。
在臨床應用方面,本港的臨床測試數據可同時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等藥物監管機構認可作藥物註冊用途。現時瑪麗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香港眼科醫院及香港養和醫院共有32項專科已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臨床試驗機構資格認定,其臨床試驗數據可用作內地申請藥物註冊之用,促使香港成為本地和跨國製藥公司進入龐大的中國市場的重要平台。
亞洲的市場潛力
在東盟六國1,長者人口持續增加,預計將進一步加重醫療健康開支負擔。根據國際顧問公司Solidiance的數據,65歲以上人口在東盟總人口中的比例在2016年僅為9.6%,但到2050年將達21.1%。未來20年,東盟的醫療健康開支預計也會相應增加超過70%,由2017年的4,200億美元增至2025年的7,400億美元。越來越多海外公司受區內的龐大發展機會吸引,積極投資於亞洲的醫療健康行業。
香港作為醫療健康創新研發樞紐
香港雄厚的科研實力,一直備受國家以至國際肯定。香港至今已設有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及22間中國科學院聯合實驗室。
人才是知識創造和創新的關鍵。根據《2022 QS世界大學排名》,香港有3所大學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躋身首50名。在2021年,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在醫學領域均居於首50名以內。
同時,這些大學也是世界頂尖的研究型大學,且越來越多把研究成果轉化為成功商品。截至2020‑21年度,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TSSSU) 共向293間初創企業發放約2億880萬港元的資助。超過160間獲資助的初創企業已在市場上推出超過200項產品或服務;超過120間已從業務取得收入。
香港擁有世界一流的科技基建,適合從事醫療健康領域的研發工作。科學園是本港的旗艦科技中心,提供各種設施和服務,支持醫療健康及生物科技研發工作。相關設施包括生物醫藥科技支援中心、護康儀器創新中心、Chemical Co‑working Centre、生物樣本庫及GMP設施(細胞處理)等。
香港的研究能力卓越,吸引世界各地多家頂尖大學和科研機構進駐。例如,麻省理工學院(MIT)在香港設立了創新中心MIT Innovation Node,提供一個共用空間,致力透過教育及公眾活動計劃把該校與香港的學術界、商界和社區聯繫起來。香港大學則與卡羅琳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合作,在香港成立李達三博士再生醫學研究中心,為從事幹細胞及再生醫學研究提供首屈一指的研究環境。
2019年,香港科技大學與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醫學院的保羅·F·格倫衰老生物學中心(Paul F. Glenn Center for the Biology of Aging)及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簽署合作備忘錄,就前沿轉化神經科學研究展開合作,並計劃在港成立「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
香港政府為本地醫療衞生研究提供資助。相關資助包括醫療衞生研究基金、中醫藥應用調研及研究資助計劃和夥伴研究計劃等。
為進一步鞏固香港的環球科研合作中心地位,香港政府的旗艦項目「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已成功招攬了28所由世界級的大學和科研機構與本地大學合作的研發實驗室。《2021年施政報告》建議在河套地區港深創科園內設立「InnoLife Healthtech Hub 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以「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16所與生命健康相關的實驗室及8所與生命健康相關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基礎,聚焦生命健康領域的科研工作。同時,政府已推出為期5年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吸引海外傑出科研人才及他們的團隊來港設立實驗室,進行各項研究項目。
香港作為生物科技的集資樞紐
香港是亞洲的重要金融和資本市場,因此也是區內熱門的首次公開招股地點。香港是亞太區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首次公開招股中心,全球則排名第二,僅次美國。至2022年4月,共已有92間醫療健康及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首次公開集資額達2,570億港元2。
2018年4月,港交所實施《上市規則》第18A章3新上市制度,允許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及擁有不同投票權架構的新經濟公司於香港集資。這項政策有利生物科技公司籌集資金,並鞏固香港作為生物科技公司頂尖集資中心的地位。
自2020年12月起,在香港上市的未有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以及內地的科創板股票,在符合特定條件下獲納入內地及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選股範圍,為區內經營的醫療健康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大量集資機會。
另外,香港政府也通過創新及科技基金為生物科技研究項目提供資助。截至2022年5月,創新及科技基金共批出735個與生物科技有關的研究項目,資助總額達15.8億港元(2.03億美元)。獲資助的項目涵蓋不同研究範疇,包括幹細胞療法、分子診斷、生物藥品製造以及傳統中藥現代化等。
CEPA
自《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第三階段於2006年1月實施以來,所有原產於香港的產品均可按零關稅輸入內地。
大致上,屬於「產品特定原產地規則」適用範圍的香港產品所適用的CEPA原產地標準包括:(1)稅則歸類改變;(2)特定的製造或加工工序在香港進行;以及(3)符合指定的「區域價值成份」。由2019年1月1日起,透過優化原產地規則的安排,原產香港的貨物進口內地時可全面享受零關稅。不屬於「產品特定原產地規則」適用範圍的貨物,須滿足「一般規則」,即按照累加法計算的區域價值成份最少達 30%的標準,或者按照扣減法計算40%的標準。
除了原料成本及勞工成本,在香港產生的產品開發成本也可計入區域價值成份內。香港生產商也可以把原產自內地的原料和組合零件成本計算在區域價值成份內,不過產品在香港產生的區域價值成份須最少達15%(累加法)或20%(扣減法)。
另外,香港服務供應商嘗試進入中國內地的醫療健康市場時,可享有更大的靈活性。根據《服務貿易協議》,香港服務提供者可在內地以獨資形式、或與內地的醫療機構、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以合資或合作形式設置醫療機構,而香港法定註冊醫療衛生專業人員則可在內地短期執業。
有關CEPA的詳細資料,請參見工業貿易署的網頁。
1 東盟六國包括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及印尼。
2 https://www.brandhk.gov.hk/docs/default-source/factsheets/hong-kong-themes/2022-06-02/International_financial_centre_tc.pdf
3《主板上市規則》第18A章於2018年4月生效,容許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