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互联网是一座小小孤岛
来源/作者:林小谷
2020-04-22 14:22:52
内容取自各资讯媒体,内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这是一个很反直觉的事情:
虽然全球网民中19.3%是中文使用者,位居第二,仅次于英文使用者(25.2%),且中国还有大量诸如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数量仅次美国,在全球流量最大的50个网站中,中文网站占19席,也是仅次于美国,但是:中文网站在全球网站中的数量仅占1.3%,排名全球第10,数量远低于英语网站,甚至低于俄语、土耳其语和波斯语等大家觉得小众的语言。
有人将网络内容(按语言划分)的百分比,除以网民(按语言划分)的百分比,最后发现中文网民能够浏览的中文内容是非常不足的(17%),仅比韩文网民好一点(15%),远低于英文和俄文用户(200%),乃至日本用户(84%)、葡萄牙语用户(57%)。该博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中文用户急需内容。
当然,这个计算方法是有问题的,毕竟网络内容不是面包,一个人吃了,另一个人就没得吃了。单从个人的体验上看,每个用户登入互联网,面对的都是看不到尽头的宴席,凭个人是不可能吃完的。但是,仅从中文网站占全球百分比来看,也能看出来,中文互联网是个非常小的场地。 可以说,它是一个和用户人数非常不相称的狭小孤岛,所有人都站在为数不多的寡头网站上,人挤人。
如果说,这些寡头网站能够提供足够的自由度,那倒也算了,可是所有高流量的中文网站,基本都是墙内网站,每个网站都实施严苛的言论审察。这导致网站上能够展示出来的东西总是安全的,千篇一律的,在浅层的事物上泛泛谈论,实际价值并不大。
在墙外的中文互联网空间也非常小,只有香港人、台湾人、新加坡人,以及数量单薄的各个国家的华裔社群,总体的人口本身就不大,产出的有质量的中文网络内容就更少了(另外,还有一个麻烦的问题是,他们用的大多都是英文互联网公司提供的服务,导致中文内容在海量的英文内容中显得零零散散,难以互相连接,对讨论和产生也更不利)。
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古怪的情况:
虽然中文网民数量有8.6亿人,全球第二,虽然中国互联网公司很强大,竞争也很激烈,但是,中文互联网环境极其狭小。
去年,我想找一个类似matters的网站,找来找去竟然还找不到。我的要求并不高,只想要一个没有言论审察、开放自由、环境理性、对使用者友善的网站(好吧, 也许还是高了),可就是没有。我突然感觉,我好像是个太平洋岛国上的小岛民似的,说着独一无二的语言,举目四望,除了岛内就没地方可以和人说话了。
如此狭小的中文互联网空间,坏处当然是很多。去年我在自己的笔记里写道:
如此狭小的中文网络空间,能够迸发出的思想也是稀少的。实际上,言论控制本身就是在限制思想的出现。但由于中文网络内容的数量众多,咋一眼看过去还挺有迷惑性,让人感觉中文网络空间还挺大的,其实,绝大多数都是无意义的内容。
由于有思想的内容的稀少,低智的中文互联网环境将恶化人们的智识水平,导致人们变得更加愚蠢,在面向有价值的思想的时候,也会出现接收迟缓,或者不接收的情况。闭关锁国总是会恶化内部环境的,互联网上也一样。
由于环境所至,人们将会习惯愚蠢,并认为这不是愚蠢。总体的智商一降再降,最后和外部沟通时也会越发困难。
并且, 恶劣的墙内中文互联网环境,也将逐步恶化墙外的中文互联网环境,因为笨蛋是会传染的(划掉),因为语言相同,流行的网络词汇和流行的逻辑错误(主要在骂人和反驳时使用)也将传出去。
基于以上种种,全球的中文互联网环境将一步步恶化,空间变得非常狭小,导致中文网络上的思想变得愚蠢,人们受其影响也变得愚蠢。愚蠢环境具有迷惑性,它能让人慢慢地习惯于此,并意识不到这是愚蠢,恶性循环,病情加重。
这篇笔记的结尾,我得出的结论是I have to use English.
昨天,我翻了翻这篇笔记,觉得狭小的网络空间的恶果还不仅是扼杀思想、让人变得更蠢,它还起到一个效果:在短时间内能调动绝大多数网民的注意力,让人们注意(和忽略)特定的事物。
有的时候,我翻我订阅的微信公众号,常感觉到奇怪,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被自媒体和主流媒体轮番报道,好像它们真的很重要一样。比如,那个自家马桶坏了去微博上发表自怜感言然后又被骂上热搜的编剧,比如,那个想喝一瓶矿泉水结果被拒绝然后被全网嘲讽的留学生。大一点的事,比如肖战粉丝举报导致AO3被封,更是让各个媒体报道了一个月多,到现在还能看到深度报道。倒不是说,这些事件完全没价值,只是它们的价值程度,难以匹配上如此大量的注意力。很多时候,中文网络给我的感觉像一个班级的QQ群似的,一点事情就可以被宣传委员和班长拿到班上翻来覆去地说,非常幼稚,非常无聊。
媒体大量地报道鸡毛蒜皮,背后的原因是言论审察导致更重要的事情无法被报道、被发出来,只能写写娱乐八卦、产品卖货。这使得真正重要的事情难以获得注意力,不重要的事获得了过多的注意力。人们就像站在自家高耸的废墟上,围观两只公鸡打架。
除了浪费社会注意力外,在某些事件上,社会注意力还能被快速利用,做到领导指哪儿,人们就注意哪儿。比如疫情后期,对留学生的污名化,把大众的攻击力转到他们身上。这种原本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的社会思想转变,因为网络舆论场狭小,一个月内发几条微博微信就可以做到了。再比如,2013年的微博使用者,是很难想象现在的微博环境的。从右派占多数到左派占多数,不过用了3年时间(2013-2015),之后的几年更是全面粉红化、极端化。控制舆论,打造声势,在这个狭窄的空间中不难。
中文互联网是一座小小孤岛,那么我们该怎么填海造地,创造出更大的自由空间呢?
我觉得,我们需要更多在墙外的中文网站。在寡头网站上我们已经没有自由空间了,但是我们还可以开辟自己的领地。当然,大家都是普通人,没有资金和技术,那么能做到的也就是搭建自己的个人网站了。在AO3被墙后,很多同人写手开起了自己的博客网站,把文章放到上面,避免了审察,且wordpress还能关注特定网站,用RSS也可以。我觉得这些都非常好,但是这一波博客潮流可以扩展得更大,不仅仅是写写耽美小说。在匿名和去中心化的保护下,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更好的内容,和更深的讨论。